上周结束的全国大学生赛艇锦标赛上,作为主裁判的我经历了连续三天的激烈角逐。当最后一条艇冲过终点线时,我的裁判组收到了赛事组委会的特别表彰——这让我想起十年前第一次执裁时那个手忙脚乱的自己。
记得2018年省运会预选赛,在2000米直道竞速中,3航道选手因桨叶擦碰航道浮标申请申诉。当时我们翻遍规则手册第7章第3条:"桨叶接触浮标不构成犯规,但故意撞击需警告"。这个案例让我明白,裁判必须比运动员更熟悉《世界赛艇联合会竞赛规则》的每个细节。
去年长三角公开赛遇到典型案例:两条艇在最后500米几乎平行,肉眼难以分辨先后。我们立即启动电子计时复核系统,同时调取航道摄像机慢放。最终以0.03秒差距判定名次时,双方教练都心服口服。这提醒我们:现代赛艇裁判必须传统经验与科技手段并重。
"裁判的眼睛要像扫描仪,既要有全局视野,又要能聚焦细节。"——前国家赛艇队裁判长张建国
本次比赛最深的体会来自终点裁判组与航道裁判组的配合。当4航道选手在起航阶段疑似抢航时,我们通过即时通讯系统在10秒内完成确认,避免误判。建议各赛事组委会务必配备:
看着领奖台上年轻选手们的笑脸,我突然理解到:裁判工作不仅是执裁,更是对这项古老水上运动的守护。下个月的全运会,我们裁判组已经准备好新的挑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