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篮球、足球等高强度运动不同,台球常被认为是一项“温和”的运动。但长期职业化训练和比赛,仍会给运动员带来独特的健康挑战:
1. 久站与姿势问题:职业选手每天训练6-8小时,长期弯腰、转腰可能导致腰肌劳损甚至腰椎间盘突出。
2. 精神高压:比赛时的极度专注和胜负压力,可能引发心率异常、血压升高,长期积累增加心脑血管风险。
3. 作息紊乱:全球参赛的飞行时差、熬夜练球成为常态,张荣麟生前就被指长期熬夜。
4. 视力负担:紧盯球台数小时,容易导致眼疲劳、干眼症,甚至视力下降。
这些隐患在张荣麟身上已有征兆。他的猝死直接原因是心肌梗塞,但中风和心肌梗塞往往与长期血管健康问题相关。而血管病变的诱因,恰恰包括高压、熬夜、饮食不规律等职业运动员常见的生活方式。
张荣麟的悲剧让人想起斯诺克传奇“飓风”亚历克斯·希金斯。这位1972年世锦赛冠军以其狂野球风征服观众,却也因酗酒、赌博等恶习早早断送职业生涯,晚年穷困潦倒,最终因喉癌去世,享年仅61岁。
更年轻的案例是2019年猝死的香港18岁斯诺克新星潘正潮。他在训练中突然倒地昏迷,送医不治。
尽管体院声称训练强度合理且定期体检,但年轻人的猝死仍引发对运动员健康管理的质疑。
这些案例揭示一个残酷现实:职业体育的竞争压力,往往迫使运动员忽视身体警告信号。
张荣麟生前受访时曾说:“在台湾台球圈,没有人会同情弱者”。这种“强者文化”可能间接导致他们强撑病体,错过最佳干预时机。
张荣麟去世后,网友在新闻评论区追问:“这么年轻为何会突发中风?”医学专家回复指出,年轻人中风主因包括血管病变、心脏疾病、不良生活方式等。这为职业体育界敲响警钟:
1. 定期深度体检:常规体检可能无法发现潜在心脑血管风险,运动员需要针对性的心脏彩超、血管造影等检查。
2. 科学训练管理:避免过度训练综合征,合理安排赛事间隔。中式台球名将郑宇伯就曾因高压比赛暂别赛场调养。
3. 心理支持体系:建立运动员心理咨询渠道,缓解竞争焦虑。张荣麟生前坦言“想赢怕输的念头一直冒出来”,这种心态可能加剧身体负担。
4. 健康生活方式:减少熬夜、戒烟限酒。斯诺克名将奥沙利文近年通过跑步调节状态,延长了职业生涯。
值得肯定的是,部分赛事方已开始行动。2023年中式台球世锦赛期间,组委会为选手提供理疗服务;一些职业联盟强制要求球员参加健康讲座。但这些措施仍需普及和深化。
张荣麟的微信签名或许是他人生的写照:“人生没有后退这一选项”。这种拼搏精神让他从台湾走向世界巅峰,却也可能是压垮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。他的离世让我们反思:冠军奖杯与生命健康,究竟孰轻孰重?
在竞技体育追求“更快、更高、更强”的同时,“更健康”理应成为不可妥协的底线。正如网友在悼念张荣麟时所说:“金牌会褪色,世界排名会更新,唯有生命不可重来。”
希望这位“火云邪神”的悲剧,能唤醒更多人对运动员健康的关注——不仅为延续他们的职业生涯,更为守护那些赛场上闪光的生命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